下面這幾檔符合【通道策略】的股票,最近都有著不錯的漲幅。
透過【知止】,選完股,知道止損點在哪,就比較能【定心、定法、依法】地交易。
3月10日台股一度大跌,收盤前看到下影線,我也是用這樣的思維,落實【別人恐懼我貪婪】進而做多買進。
點石最近一直分享「知止」很重要,也說明「知止」將為你帶來獲利。
許多人並未否定這句話,但卻又沒能體會其重要性;想按讚,似乎又不知從何按起…
今天,且讓我特別為此,再進一步用故事來說明…
請想像你正在一棟辦公大樓上班
位處12樓…說高不算高
但看到那整片的玻璃帷幕
當強風吹過來的時候
還是能感受到那一陣陣的晃動…
終究還是有點擔心
大樓失火了,你會怎辦?
有一天
大樓廣播突然響起了:「失火了,失火了,大樓失火了!」
請問,你會有什麼反應?
「失火」的背後有3個情境
現在,且讓我在「失火廣播」背後
分別設定3個不同的情境並探討其反應
情境1:
稍早大樓已先有一次廣播,
告知等一下會有防火測試,
這是一年一次的例行演練。
反應1:
聽到廣播的你(們),
全部淡定、未加以理會。
大夥兒繼續與同事的閒聊、繼續手邊的工作。
情境2:
你具有預測能力,
你知道這場火警最後只會是個小小電子零件過熱燒起來,
火勢與該廣播警報,將在數分鐘內被充分控制並且關閉。
反應2:
因為你先知道了後續發展,所以你仍舊淡定。
在其他人不知道,並且奪門而出,
試著規避火災可能帶來的風險之際,
你老神在在,繼續手邊工作。
→事後你被大家當作神看待。
因為在火災警報發生,大家驚慌失措之餘,
你竟然睿智地、有先見之明地做出不予理會的決定,
且事後證明你的決定是對的。
情境3:
你什麼都不知道,工作到一半突然聽到火警廣播,
警報不斷重複,你跟大家一樣都腦袋一片空白,
看到大家臉上慘白帶有驚慌,你也一窩蜂衝往電梯間。
反應3:
因為你座位較遠,奔過去時,已搭不到電梯,
所以只好跟著其他人一起步行下樓。
在樓梯間,大家全都一樣,
三步併兩步,但求加快下樓速度,趕快離開事故現場。
(火最後真的燒起來,但因為大家跑得快,並未傳出什麼傷亡;大家都平安)
故事檢討:同樣的警報,不同的反應?
情境1的檢討
3種情境同樣都聽到火災警報,為何情境1的人如此【淡定】?
→因為他【知止】。
他(們)事先知道這是演練,根本沒有火災,所以可以淡定視之。
情境2的檢討
情境2的人也一樣淡定看待火災警報,原因也是因為他【知止】,
他「事先」知道雖有火災,但火勢最後不會燒起來。
在「被他先預測好的未來時空裡」並未存有火燒起來的風險,
所以警報發生的「當下」,他可以冷回應。
縱使其他人驚慌失措,紛紛想逃往出口規避火災風險,
他依舊老神在在地坐在辦公椅上。
情境3的檢討
情境3的人就不一樣了。
他不只沒像上面兩位淡定,反而跟著群眾,驚慌地迅速逃離大樓。
因為他「不知道」這場火到底是大是小,
他不知道自己若不跑,會不會被火勢奪走性命,
所以他沒得選擇,只好帶著驚恐的情緒,跟著群眾慌慌張張地奔往出口。
這概念有點像持股突然遇到垂直下跌,甚至接近跌停,
這時大家都驚慌、大家都想逃、大家都想賣;
但出口就這麼大,一堆人瞬間擠在出口的結果就是…
每個人都出不去。(所以跌停鎖死)
故事啟示
從上面這火災警報的故事,延伸到股票交易,有一些重點我們必須知道。
交易大忌→心不定
交易大忌之一,就是【心不定】。
心不定就會亂買亂賣、追高殺低,這樣最後往往是虧損收場,且會同時不斷累積負面的心理負擔。
若想【心定】,就要跟上面情境1、2一樣,因為「事先知道」這場火最後的結果,所以發生當下可以從容以對。
但情境1還可以理解,因為事先知道是演習,心定是很正常的;
但情境2…可能嗎?火災發生當下,可以「先預知」火會不會燒很大?再決定是否逃跑?未卜先知?
但值得探 討的地方在這裡,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同意自己無法預測火是否會燒起來;
但在股市裡,大家卻都期待自己「先知道」、「想預測」股價是否會漲?
預測大師?眾星拱月
情境2的人,事後被同事當作神看待。
因為他在事件發生當下,反應跟其他人都不一樣,
他特別、他突出、他優秀、他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且料事如神,以後跟著他就對了。
但現實生活中,真有人可以做到這點?
真有人可以當下篤定告訴你:「不要跑、不要慌張,火不會燒起來」?
就算真有人這樣跟你說,你敢信嗎?
但在股票市場裡,大家卻都改變了思維。
若有人先預測價格未來漲跌,群眾就趨之若鶩,
甚至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想在股市獲利,
就必須先知道股價未來是漲或跌。
一定要【先知道】價格【未來】漲跌,【現在】才會進場。
請給大師一次錯誤的機會
姑且假設真有「大師」這麼神好了,他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
且從過往歷史PO文證明,他真的都很準,
他說會漲到哪就漲到哪,說會跌到哪就跌到哪,
屢試不爽,令人嘖嘖稱奇,而媒體雜誌爭相報導也是自然的事了。
但「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踩錯啥人無?」(台語)
若大師偶爾失誤一次,應該尚屬正常?
你應該會同意我假設大師在長年精準預測之後,出現少數幾次錯誤。
但問題與風險就從這裡開始。
錯誤的學習,將得到錯誤的結果
前面有多準、跟隨的人有多信、前面賺得有多多…這次的預測失誤,就會讓人摔得有多慘。
學習制約
心理學裡有一種「學習制約」,大概是說…
實驗室人員知道小狗看到想吃的食物會分泌唾液。
實驗的前面幾次,他們在送食物給小狗吃之前,會先搖鈴鐺,讓狗聽到聲音;
如此反覆多次之後,狗只要聽到搖鈴,就會「被制約」 → 開始流口水
因為他知道鈴鐺聲之後,食物接著要來了。
實驗的最後幾次,小狗在聽到搖鈴當下,就立即分泌了唾液→即使他還沒真的看到食物。
但客觀來說,鈴鐺聲響了,並不等於食物就在小狗眼前,
實驗人員是可以不接著把食物端上去的,
但是小狗已經…被騙了?
他只先聽到鈴聲,想吃食物的唾液就已經先分泌了。
股市預測的制約
當有一位老師,前面不斷預測,大家也不斷跟從他的預測,都很準、也都獲利,
久了,跟隨者就被老師的預測給制約了→只要老師預測,後面就一定會準;
這跟小狗一聽到鈴聲,就認定食物一定會端上來一樣。
但兩者都忽略了…價格並不會「鐵定」上漲;食物也不一定就會被端上來。
但因為之前大師的預測都神準,甚至...
在前面那段日子,如果「不幸」被你賺很多錢
→譬如,當初信賴老師的預測一定是對的,
所以只要跌,就買,越跌,越買;
那若之後「不幸」真的上漲,
你會因此「大賺」!這很令人開心?
在這樣的過程,「學習制約」會更被強化,
下次再跌的時候,你會買更多,
跌越多,越加碼、甚至貸款、融資、壓身家…
因為前面就是靠預測這方法賺到大筆的。
如果哪天,一定會有哪一天,老師失準了
如果在多年之後的哪一天,老師預測錯誤,
價格並未依著當初的預測而走。
假設本來看好從7千點上漲到9千5百點,
結果漲到7千5、8千之後,開始下跌..
跌破了7千5、來到了6千點…
以前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時候的是要站買方的!
「這狀況,我熟!過去幾年看多了,買就對了,最後還是會漲的…」
就在這樣的心情下,價格一路跌、投資人一路買…
但最後價格跌到了3千點,並沒有漲,
而該投資人也承受了偌大損失,甚至欠一屁股債。
有良心的老師,這時會公開道歉、誠摯地道歉,
並告訴大家我錯了,請原諒我。
善於詭辯者,甚至還會說,
我過往對了這麼多年(並出示對帳單),難得錯一次?你們有什麼好砲我的?
(想想也是,才錯一次耶!那算了吧…)
而沒良心的老師,可能就關版、消失;更沒良心的,換個名字再來。
老師已不重要,自己賺賠才是重點
老師最後到底做了哪些事,其實已不是重點;
重點是,當初的跟隨者,現在已受傷大賠了。
從前信越久、信越深的人,現在賠的越慘;
而這些虧損,找誰討?還是要自己面對。
一切因為不知止;風險控制要做在前面
檢討上面這些事,回過頭來,就是因為【不知止】。
情境1因為知止,事先知道是演練,所以心安。
情境2也因為知止,所以心安,而他的「知道」是靠預測。
但這樣的火勢預測,只存在於我憑空捏造的故事情境裡,
現實生活中,你我並沒有這能力;
因此這樣的「心安」建築在虛無縹緲中→假的。
只是…
大家同意了現實生活事物(火勢)無法預測,但卻又很想在股市發揮預測能力…
這就矛盾了。
「股市漲跌是人心的反應,而人心是最難掌握與預測的!」
牛頓:「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跡,但我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知止之後,你將定心,而後能帶來正期望報酬
點石教大家風險控制、教大家知止,目的不是來帶著大家一直停損的!
這一點都不好玩。
我們在市場交易目的都相同:「成為贏家」。
而成為贏家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先做好風險控管、先知止。
(四書五經之一 <大學>:「知止而後能定…(定、靜、安、慮、得)」。)
金融交易的所有技術分析,全都是建立在「支撐」跟「壓力」之上,
而這兩者就是「止損點」→做多找支撐、做空找壓力。
你必須知道止損點在哪、知道支撐壓力在哪,
才有辦法進行交易、也才能同時做好資風控。
學通道策略更該知止
我們都知道,交易要有「正期望值」、人生要有「正思維」。
請看下面這幾張K線圖,這一千零一招的通道策略,止損點的定義從未改變;
只要找到止損點,你就可以安心地進場。
而這條水平的止損價格,正是「止」損點;
一個水平支撐止損線再加一個「止」字,組起來就是「正」;
正期望值於是產生。
通道策略教學
如果您想更進一步認識「通道策略」
我在今年1月2日有寫一篇文章
http://pointstone.pixnet.net/blog/post/286036375
這裡有45檔範例
它現在是我們部落格最熱門的文章,已有近萬人點閱
這些都是免費公開
公開著我含辛茹苦,歷盡無數心思與虧損
研發四年才得到的一個能令人獲利的策略
(這裡還有10幾檔範例 https://goo.gl/uXXQ99 )
「知止」是所有投資人最該重視的一件事
知止者→會心安
不知止者→會心不安
不知道自己不知止者→不會心不安,但風險一來誰保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