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小代銷出身 從土地大戶變媒體大亨 東森電視新老闆張高祥 500億身家解密

東森集團創辦人王令麟終於賣了一手栽培的東森電視,神祕買家張高祥有何能耐? 居然能說服美商凱雷與東森國際點頭。
小代銷出身  從土地大戶變媒體大亨 東森電視新老闆張高祥 500億身家解密
圖檔來源: 攝影組

延宕六年的東森電視交易案,十一月三日賣家之一的東森國際公告將出售東森電視股權,並已與國內建商茂德國際投資簽約,預計本月十四日交割;此外,凱雷也點頭答應將其六二%持股同步賣給茂德,連同王令麟個人等股權,總計茂德將斥資一七七億元收購東森電視共一○○%股權,茂德機構總裁張高祥一躍而成為媒體大亨。

 

據了解,由於東森電視手中仍有部分現金,經估算,茂德國際實際所拿出的現金約為一六九億元,與上述估算的一七七億元相去不遠,這個價格幾乎高出市場行情四○至五○%(市場平均為九倍的EBITDA,但茂德國際出價高達十三至十四倍),手筆之大,足以讓凱雷、東森國際、王令麟等大股東笑著點頭答應。

 

現年五十七歲的張高祥是什麼來頭?為何有能耐搞定連外資私募基金都搞不定的東森電視交易案?

 

出生外省第二代的張高祥,從小在永和眷村長大,退伍後就跟堂兄弟一起進入哥哥張高福的房地產代銷公司得和廣告工作。

 

後來股東改組,一九九二年張高祥與哥哥一起在新莊另成立長和廣告,自任總經理,專接新北市建商寶佳機構、麗寶建設等的案子,逐漸奠定他在新北市第一大代銷的江湖地位,全盛時期最多有三十九個案子在手,連大型代銷公司新聯陽、甲山林都望塵莫及。

 

茂德

 

新北發跡  「複製推案」竄出頭

       

「因為案子實在太多了,張高祥取案名的方式很簡單,一個名字可用在三個工地,以節省企畫成本。」曾待過長和廣告的員工說,所以同樣一個案名,可能會在汐止、中和、中壢出現。

 

這套大量複製的推案方式,與張高祥服務過的業主寶佳機構很類似,他從寶佳創辦人林陳海身上學到將銷售率、節省成本奉為圭臬的推案哲學。二○○○年前後,張高祥決定脫離哥哥的代銷公司,帶走一批自己信任的員工,在新莊創立茂德建設,並導入寶佳「專業經理人」管理模式,正式轉型為建商。

 

茂德一開始先在新北市泰山十八甲重劃區推出「凱悅系列」,每坪僅十一萬元,不到四個月就完銷,讓他有信心在新莊藝文特區繼續推案,規畫出占地一萬坪、十期開發的「歐洲村特區」,包括巴黎樂章、帝后花園都是當時指標建案。這套造鎮模式獲得大成功之後,張高祥將整套造鎮模式複製到林口、三峽重劃區,推出同名的「歐洲村」系列,靠著大量推案,張高祥累積出雄厚的身家。

 

賞罰分明  大方分紅員工死忠

 

據聞,代銷出身的張高祥講話心直口快,個性率直,對待員工也是不假辭色,只要工作進度落後、回報速度過慢,罵起人來毫不留情;但也因很敢給業務獎金,員工始終保持著相當高的忠誠度。

 

茂德的獎金制度與一般代銷不同,多數代銷都採專案性質,等案子結束才算,但茂德卻是一年發四次紅利;尤其是創業之初,幾乎所有專案經理都有認股,認股以五百萬元計,張高祥要求入股者兩年半之內不能退出,但兩年半之後,每個入股的股東至少分回兩千五百萬元,讓員工更加跟緊張高祥。

 

當年做代銷的張高祥如今已非吳下阿蒙。他曾對身邊的人說,二十八歲創業以來,為追求成功,腰彎得比別人低、做事態度比別人謙卑,所以雖然只有強恕中學學歷,卻比學歷高過他的人更快嶄露頭角。

 

張高祥的子弟兵不少,最知名的就是現任新潤建設董事長黃文辰、勤樸建設董事長萬久陽,甚至新潤剛成立時,他也以茂德參股表達支持。

 

不過,張高祥最鍾情的投資還是土地,他買土地「只進不出」,據了解,光在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就擁有兩萬坪土地,在市地重劃後,儼然是當地持有面積最多的建商。張高祥能在江翠北側拿下這麼多土地,其中有位關鍵人士,那個人就是土地仲介商賴運通。

 

○五年,新北市政府公布實施江翠北側市地重劃,這引起張高祥搶進的興趣。

 

江翠重劃區

▲去年茂德機構在江翠北側重劃區推出「江翠ONE」案,打出「4字頭入住板橋」,較周邊行情讓利三成,一度引起話題。(圖片來源/資料室)

 

強勢獵地  招惹糾紛生活低調

 

當時,當地九○%的土地還是汽車修護廠、家具、資源回收的鐵皮屋,他透過賴運通,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找出一千四百多位地主,只要有意願賣他就收,「那個時候土地一坪不到十萬元,經過十多年醞釀,如今每坪已超過一百萬元,漲幅相當驚人。」當地房仲業務人透露,張高祥因為手頭現金多,幾乎是現金買地,這種手筆讓其他建商幾乎很難有介入的空間,也讓他推案成本比對手低,利潤更好。

 

這樣的耐心與手筆,讓張高祥成為江翠北側的大地主,坐收土地增值的暴利,光在這一帶至少擁地兩萬坪,以目前地價推估,價值兩百億元;不僅江子翠,新店央北重劃、土城暫緩發展區市地重劃區、新北市板橋、樹林、五股、三峽、汐止等,他也插旗不少土地,至少擁地三萬坪、價值三百億元,同業估計,張高祥身家至少五百億元以上。

 

因獵地積極,為他帶來不少土地開發整合糾紛。原本住在中和「天空之城」社區的他,據悉為了避免買賣糾紛帶來的人身安全,搬到管理嚴密的台北市豪宅「元大一品苑」,此後更避免在公開場合露臉,就怕被人盯上;不過,鮮少出席公開活動的張高祥,據聞興趣就是打麻將,好友賴運通、寶佳集團董事長李其白都是他的最佳牌友。

 

茂德

 

媒體孤鳥  親藍表態「挺柱」 

 

茂德推案採取「塊狀式造鎮」,而且勇敢搶在初升段進場推案,以風險換取利潤,雖然作為重劃區第一個推案的建商,風險很高,但是相對的因為沒有同業競爭,可以主導價格走向、創造利潤。

 

「這幾年茂德版圖愈來愈大,張高祥開始將建案委外由甲山林銷售,才與甲山林董事長祝文宇熟識,和外界較有接觸。」一位熟悉張高祥的媒體業者說,幾年前張高祥曾與宏國關係事業副董林鴻道、祝文宇、遠航董事長張綱維、有富建設董事長洪村騫合組團隊,競標台北市廣慈博愛院BOT案,是他少數與同業合資的案子。一般來說,張高祥經營事業主導性強,鮮少與他人合作。

 

如今地產大亨如無意外將接掌東森電視,這一步跨度之大引人好奇。張高祥友人透露,雖然有線電視產業現在走下坡,但東森電視擁八個頻道、兩個衛星台,每年獲利十幾億元、現金流穩定,比起房地產業不是大好就大壞的情況,仍是一項不錯的轉投資。

 

只不過,毫無媒體經驗的張高祥雖搖身成為頻道大亨,但有線電視需仰賴地方系統台上架,如今更是大系統的天下,包括富邦、年代之間合縱連橫關係複雜,再者,王令麟當年扎根東森電視深厚,迄今仍有極大影響力,孤鳥進入市場的他,是否會選擇與王令麟合作,業界都很好奇。

 

王令麟友人則透露,王未來不會和張高祥合作,他會全部退出東森電視,全力發展網路與OTT(over-the-top,透過網路提供內容與服務)市場。

 

眷村長大的張高祥,不掩飾他親藍的色彩,他長期支持立法院前副院長洪秀柱,除了捐款給洪秀柱擔任董事長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自己與妻子王娟娟也擔任該基金會董事。

 

認識張高祥的人都說,他物質欲望不高,穿著也不特別講究,身為在新北市幾大重劃區土地以萬坪計的地主型建商,相對低調。如今,隨著東森電視交易案曝光,張高祥未來還要面對NCC嚴密的審查關卡,是否能維持一貫低調作風,恐怕非他個人可決定。

 

張高祥(首圖)

出生:1960 年
現職:茂德機構總裁
經歷:長和廣告公司總經理
學歷:強恕中學
家庭:已婚,育有3子

 

張高祥如何搞定凱雷、王令麟?

 

東森電視的股權出售過程,儘管命運多舛,最終仍賣在最高價,外資凱雷經歷11年等待,顯然還是很值得。

 

凱雷決定出售東森電視之後, 最早出價的是DMGEntertainment集團,開出150.65億元收購東森電視82.32%股權,到第二次台數科出價111.24億元買下凱雷65%持股;日前茂德國際出線,以177億元買下東森國際100%(東森國際21.32%、凱雷62%、員工3%、王令麟等其餘股東13.68%)股權,已是第三次出售,市場人士形容:「凱雷在東森電視獲利出場的困難度,應該直逼持有中嘉的MBK(韓國安博凱私募基金)!」

 

外界對東森電視的新老闆、茂德國際總裁張高祥很陌生,但茂德得手的背後其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插曲。原來,早在2016年進行第二次標售時,茂德國際與台數科就是同場競爭,最後因台數科出的價格較高,凱雷決定將手中62%持股,加上3%員工持股,合計65%股權出售。

 

只是,台數科與第一大股東凱雷接觸前,一度與王令麟想洽談聯手合作,決定出價競標卻並未知會王令麟等其他大股東,讓擁有優先議價權的王令麟與東森國際,深覺不被尊重,因此大為反對台數科收購東森電視,而最終NCC以六項理由反對台數科收購東森,使得台數科黯然退場。

 

據了解,茂德第一次與凱雷重啟交易談判時,凱雷對於東森電視標售價格非常堅持,希望茂德國際能拉高出價至與台數科同樣水準,此時王令麟態度也轉變,願意在與凱雷相同出售持股條件上同進退;當最棘手的東森國際與王令麟等大股東都搞定,茂德張高祥終於同意以台數科當時的相同條件下,收購凱雷與王令麟等人的持股。

 

豈料就在茂德國際同意出價,東森國際董事會也決議通過,只待隔天的東森電視董事會召開,就大勢底定的前一天晚上,茂德國際突然告知凱雷將修改出價內調降收購價格,讓凱雷高層傻眼,雙方的談判就此破局。

 

直到9到10月之間,市場傳出摩根士丹利私募基金(MSPE)有意出面搶親的消息,張高祥不想失之交臂,回頭重啟談判,最終在11月初拍板。

(顏喻彤)

 

茂德機構

(攝影/陳弘岱)

延伸閱讀
你可能還想看
編輯推薦